还有不计其数的作坊式的小店,那真的将是“排山倒海”的架势。
黄晓鹏是东莞一家港资鞋厂的老板,在东莞石龙,黄晓鹏近百平方的办公室,一扇洁白的墙壁上并排挂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广东地图,他指着广东地图说:“整个广东都在加薪,这里已经不适合我们了,也许,我们的出路在这里”,他的手指转向世界地图上的越南和非洲。黄晓鹏摆开双手摆了一摆,夹带港味的普通话里流露出些许沮丧和无奈。
“这里低廉的劳动成本和优惠的政策是最大的吸引力”,黄晓鹏直言。如今这种优势渐行渐远。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身边的许多鞋企一家家消失,他不得不为工厂筹谋出路。如果因加薪致迁内地,不是他的最佳选择,因为此波调薪之后, 30个省份都已经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去年年底,他就多次飞往越南和非洲等地,考察工厂搬迁选址问题,但至今还没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工厂搬迁是一件大事情,工厂里的机器可以搬迁,但制鞋业上下游的零配件合作厂商能搬走吗?
“没有谁愿意走,但没办法再撑下去了。”在黄晓鹏看来,如果没有走到绝境,企业还是要在东莞维持下去。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处长于春涛认同黄晓鹏的看法,他说,这些企业搬迁到越南或其他劳动力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去,不但相关零配件的供需方面带来困难,运费成本也要增加。而且,中国有着13亿的人口大国,都存在着招工难的现象,像越南仅有8000万人,招工不是更难吗?
于春涛直言,每年春节后被媒体大肆宣称的民工荒,“事实上并非如此,全国劳动力过剩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人要去哪里?”他反问记者,过度的渲染招工难引起企业的恐慌,结果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员工对工作挑三拣四。
“实际上并非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有大规模的港台企业撤资,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工商局的企业登记数目比前一年也是上涨的,或许这个数据有水份,可能有部分企业倒闭后没有及时在工商行政部门注销,但可以说明的一点是,事实没有传言的那么恐怖!”于春涛认为,这一次加薪倒致港台企业倒闭或迁移的也仅仅是一些产品附加值低、靠赚取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会对广东省整体经济发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还能迫使企业自觉转型,进行产业升级。
珠三角企业升级之路
其实在两年前,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就预言:未来两年,珠三角8万加工贸易型港企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他呼吁港企要尽快转型升级或者迁移,越早行动越好。
2009年,面对大量鞋企的迁出,东莞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表示并不担心。因为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陈仲球直言,政府要做的事就是在厚街镇打造一个亚洲鞋业总部基地。只要把产品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的开端,信息交流的中心,贸易订单中心和定价的中心留在厚街,厚街作为世界鞋业中心就不会改变。
从“生产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型,正是珠三角许多城市谋求的“变身”之路。
迁出去,引进来,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是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特别助理兰杰洲说,他们的工厂大年初七就进入了正常工作状态。
这家公司旗下的龙昌玩具公司在东莞有三个研发生产基地,生产各种高科技玩具。既有吸引家长和小朋友的智能投篮电动车、俏皮可爱的小机器人,也有各种遥控类的玩具车。两年前世界玩具巨头合俊集团倒闭,上万工人一夜之间失业,给玩具业带来一场不小的震荡。龙昌公司的高层开始提前进行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之路,他们每年投入3000万元进行技术研发,确保每年推出250款新产品,并从单一的玩具生产进入机器人应用产业,开展教育、娱乐、家用、安防、工业机器人等五类应用机器人的研发。
在兰杰洲看来,正是产业升级的成效引领龙昌走出了金融危机。2008年,在国内企业产品出口量持续走低的时候,龙昌却以一款“小甲虫”玩具收获了近2亿元人民币的订单。这种玩具在欧美的办公室里非常流行,一些白领在工作困乏时用来提神解闷。“公司不会搬迁,老板也不会把资金撤回香港”,兰杰洲明确告诉《小康》记者,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利润弥补工人工资的上涨,从一个代加工OEM企业到拥有自有技术和品牌,龙昌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在松山湖建立面向全国的集创意、设计、品牌、营销、动漫、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玩乐产业链服务平台。“一个优秀的企业,工人工资占运营成本的比例是很小的,”于春涛说,优胜劣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结果,转型升级既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也符合政府的经济增长策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对于在中国拥有大型生产基地的企业来说,最低工资提高30%,仅会使利润率下降1%至5%。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由此认为,劣势企业的退出,给优势企业腾出了做大做强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本地的产业集群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因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不断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