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3》引发七○、八○后怀旧热潮
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零点上映的《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引爆了近期沉寂的电影市场。在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万达影城等影院,影迷们无视100多元的3D票价,毫无怨言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与其说看电影,不如说回望童年
从上世纪80年代《变形金刚》系列动画片引进中国以来,它便陪着中国的70后、80后一起成长。一个变形金刚玩具、一句“汽车人,变形出发”,常能唤起他们关于童年的许多美好回忆。
《变形金刚》系列电影自2007年上映以来,“变形迷”们尘封近30年美好记忆的“能量块”再次打开。当年那些看电视动画片、吵着向父母要钱买“擎天柱”的孩子们大多已结婚生子,为生活为事业而忙碌。然而,昨夜,他们日益规律的日程表里多出了一项,去看《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这个系列电影的结束,意味着对自己童年美好回忆的一次完整洗礼。
27岁的李佳,这位在徐州卷烟厂工作的小伙子清晰地记得看《变形金刚》的种种细节。“第一部放映时我还在南京上大学,第二部放映时我特意去上海和平影都看了IMAX3D,回徐州后又去星美影城看了一遍普通3D……”他在电话中说,对80后来说,看《变形金刚》其实就是看自己的童年,找回童年搬着小板凳守在电视机前的那份童趣,让怀旧情结有个地方释放。
《变形金刚》动画片上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70后一代是第一批电视观众。1977年出生的黄旭昨天在新街口国际影城看完下午场后对记者说,“那时候有一个擎天柱玩具,是了不得的事情。记得那时因为考试考得好,向父母要了500多元去买擎天柱,掏钱时又觉得贵,最后只买了一个最小的霸天虎,只能变两下,也要50元,那个玩具我一直珍藏到现在。”
“70后”观影人群中的一位军迷看得仔细,“动画片时代的大反派‘红蜘蛛’还是美国的F15战斗机,电影版里已经是美国最先进的F22战斗机了。现在我儿子都5岁了,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动画版《变形金刚》。”
改变的不止是电影,还有生活
作为《变形金刚》消费主力军的青少年和白领,对《变形金刚》的喜爱延伸到银幕之外——对高级变形金刚玩具的收藏成为“刚丝”们的共同爱好。
生于1979年的罗晚成,如今从事电信方面的工作。自2006年开始收藏《变形金刚》玩具后,他的生活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记者通过“变形金刚中国联盟”的微博群找到了罗晚成。这个微博目前已有500多职业收藏粉丝加盟,而另一个“变形金刚”微博群也有近300藏家粉丝。
罗晚成告诉记者,他收藏变形金刚玩具初衷就是因为小时候买不起那些玩具,现在终于可以圆梦了,“我那时基本上看到喜欢的卡通人物就买,惹怒了结婚才一年的太太,最终只能选择购买最高端的MP系列,舍弃其他低端玩具,3年花了2万多。”
在淘宝和ACTOYS网上,模型交易通常没有低于几千元的。罗晚成说自己手中19个全日本版和几个美国版的变形金刚模型买入时花了1.5万元,眼下如果想出手,开价3万仍会有人抢。“最夸张的是一张第一代变形金刚玩具说明书,哪怕是揉烂的,对折的单页可以卖到200多元,而一张相对完好的则开价上千。”
在“变形金刚联盟”QQ群上,一个叫ACKSION网友告诉记者,由于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卡通玩具,他妻子逼他在“变形金刚”和她之间做出选择,最终他只能忍痛将所有藏品全部贱卖掉,至今想来仍心痛不已。
据罗晚成介绍,随着变形金刚收藏者增多,一种给模型进行影棚拍摄的新型行业正在崛起,如今他在微博群中已是小有名气的“棚拍专家”,并出版了《MP四格摄漫》,在“刚丝”群里十分受欢迎。
谁会对好电影说不
《变形金刚》三部曲在中国取得的票房:第一部2.7亿元,第二部4亿多,有机构预测,第三部有望实现6亿票房。
“特效是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网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一边倒地吹嘘《变形金刚》的特效。但在南师大传播学系副教授章浩看来,“影片中一直蕴藏着的一种情愫,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才是影片能够走遍全世界的法宝,这不仅是英雄主义的僵硬素描,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展示。”
片中以“擎天柱”为首的汽车人,如“大黄蜂”“铁皮”又一次为了保护人类和地球而战。在硝烟过后,“铁皮”战死、“擎天柱”战成独臂,“大黄蜂”几乎被废,但他们不断为人类伙伴冲向危险。片中这种机器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大黄蜂”一次次被撞得零件乱飞时显得格外真实。章浩说,“很难不对这样的钢铁朋友产生一丝眷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影评人赵宁宇在博客上撰文对《变形金刚》进行怀念。他写道,“为什么总是有众多观众对于这些已经横冲直撞了数十年的变形金刚趋之若鹜?那是因为奔走在阳光下、拥挤在地铁中的人们,缺乏营养和锻炼,充满不平和躁动,而《变形金刚》满足了他们人生中的许多幻想。”
省电影公司营销部欧阳冲认为,一部电影最终能在全世界范围获得成功,其价值观定有可取之处。影片结尾,山姆和幸存的战友,独臂“擎天柱”、伤痕累累的“大黄蜂”从废墟中傲然站起,因为他们爱这个新的家园,爱这个带给他们生存价值的世界,因此只有战斗,才能赢得自由和尊严。这样一种对信念的坚守很难不感动年轻人。
南艺动画系讲师张迅也认为,“好看又有意义,谁会对这样的电影说不?这恰恰是中国的电影人需要学习的地方。”
本报实习生 眭一正 本报记者 徐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