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举办的2015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由日本东芝生产的美女机器人闪亮全场,而随着服务型机器人需求量猛增带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众多公司纷纷涉足机器人行业。
据统计,在中国A股市场上就有四十多家机器人概念股,而中国电科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所长施进浩表示,在机器人市场出现投资热时一定要冷静思考。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制造本土的“变形金刚”?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最近在软银世界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希望日本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在2050年问鼎全球第一。但福布斯的评论员认为孙正义的想法存在缺陷,他忽略了其强劲的竞争对手——中国。
人口老龄化是日本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机器代替人工是正确的逻辑。孙正义所说的“机器人”,不只是工业机器人,还包括“通用、廉价、高性能的、适用于各种工作环境的机器人”。
2012年,软银投资了一家名叫Aldebaran Robotics的公司,随后使其成为集团旗下公司(软银持有78.5%的股份)。这家公司2005年成立于法国,率先推出了先进的类人型机器人NAO和Pepper。这家公司是孙正义放出豪言的底气所在。
不过报道指出,话说回来,孙正义可能忽视了隔壁的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不占有先发优势,正在奋力赶超。而在消费机器人领域,中国实际上和全球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结合中国国情,未来引领潮流的可能性更大。
在关键的舵机与伺服系统上,中国企业已经实现突破,并且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更为重要的是,同样的元器件(甚至性能更优),中国企业的成本能够做到国外同类企业的十分之一。NAO这款类人型机器人,目前在中国国内零售价超过15万元,根本无法走入家庭。
而有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类人型机器人,零售价已经相当于一部iPhone 6 Plus,性能丝毫不逊色于NAO。类似Segway这样的代步机器人,有中国企业经过十多年自主研发,另辟蹊径,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据施进浩介绍,全世界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分为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由专门的机器人制造公司或社会上的工程公司进行系统集成;欧洲模式既由企业做机器人又做系统集成;而美国模式并没有传统的机器人公司,以做系统集成为主。
而中国作为具有世界上工业链最完整的国家,选择美国模式会扬短避长,选择欧洲模式则竞争力不足,相较而言,选择日本模式最合适。
施进浩认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呈现出小而散的特质,“现在全国各地大概有四十个左右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而且纵观世界来看,国外机器人公司的规模都是几十亿美金甚至上百亿美金,而国内最大的机器人厂商也就是十几亿个人民币的体量。”
2014年8月5日,秦皇岛中铁山桥集团工人正在现场观察智能机器人焊接港珠澳大桥桥梁钢结构。这条智能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是国内第一条、也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自动组焊生产线,由该公司自主研发,解决了批量生产焊接质量不稳定的世界性难题。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专家预测,今年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期,河北机器人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迎头赶上?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描述“机器人成为工业品推向市场”的故事,如今正在河北上演。
德国REIS组件装框机器人挥舞手臂,意大利BACCINI智能检测设备红光闪闪……作为河北的优势产业,光伏是应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较多的行业之一。
但英利集团副总经理郑小强代表却遗憾地说:“这些设备都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没有一个是产自河北的机器人。”一些来自装备制造行业的代表委员表示,企业应用智能设备升级改造过程中,大多采用国外品牌或产自浙江、江苏等地的机器人产品。
河北产机器人的“缺席”,折射出一个尴尬的现实:河北缺乏优秀的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连本地企业的“芳心”也未能俘获。
“国外行业巨头高度垄断,沿海省市新兴企业步步紧逼,再不加快脚步,培育河北自己的领军企业,我们的机器人产业就真赶不上了!”作为为数不多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代表,唐山开元集团董事长柳宝诚代表呼吁。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认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要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因为任何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对于投资方向的选择也很重要。
2014年最新估算出的“万亿市场”是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的概数,可以参照的硬指标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20年,这个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
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在叙述当今机器人时代时说:“这些人工智能的建构,把之前存储在人脑中的智能嵌入机器中,这在人类史上是重要的时刻。”
三联生活周刊指出,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跨入这个时刻。2014年最新估算出的“万亿市场”是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的概数,可以参照的硬指标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20年,这个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
中国现在进入机器人需求加速临界点的时间节点是很特殊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开始机器人研究的时代并不晚,但是步伐却落后了。
世界工厂中国,现在正处于“三明治”时代。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技术、贸易等多个方面压制中国制造业;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凭借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阵地。
而工业机器人从诞生之始,就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将引领经济转型继续升级。
有意思的是,这个产业不为热钱所动,依然按照以往步调平稳增长。“机器人产业在中国不是投资拉动的,而是真正的需求。”安信证券跟踪机器人行业的分析师表示。
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后,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复苏,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销量已经突破了16万台,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2013年全球机器人销量为17.9万台,同比增长12%。
根据IFR统计,2014年前4个月机器人的订单快速增长,预计今年销量增速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其中,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万台,较上年增长20%。
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600台,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了3倍。机器人在国外用了几十年经历的高低起伏的产业化过程,在当今中国正在加速以特殊的方式推广。
把机器人只当作是一种生产工具的定义已经过时。在美国和日本,机器人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发生过几次大的跌宕起伏。一批传统机器人公司在汽车制造业转移后倒闭,只剩下几个世界级巨头。
ABB、KUKA等巨头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进驻中国,并在制造业市场占领了绝对的优势。从摩根士丹利的数据上看,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市场仍属于发展初期,尤其严重依赖汽车行业。
从2007到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有近一半贡献给了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占中国机器人需求的59%,电子行业占17%,在这一点上,中国似乎在复制德国和北美国家的情况。
日本经过了汽车工业发展和萎缩的几十年,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达到了世界第一,而在韩国,机器人应用也比中国广泛得多。
“(机器人)为人类的信仰、欲望和渴求所塑造……我们的体制,包括我们的习惯、价值、组织、思想的风俗——都是强有力的力量,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机器人。”
没有技术是独立存在的,在机器人的周围,是作为主人的组织和网络,在设计它、制造它、扩散它、推进它和规范它。如果我们要理解机器人产业的命运,就必须理解这些制度内部的和外部的动力。
美国和日本正在试图夺回制造业已经失去的优先地位,这正是机器人产业新世纪以来崛起的大背景。“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大标语树立在加州的公路牌上。
一方面,机器人技术创新加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机器人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重获制造业优势的重要砝码。
美国提出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回归。作为机器人强国,为应对制造业萎缩,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安倍政府2014年6月汇总的经济增长战略中提出了“机器人带来产业革命”的指导方针,提出要将之作为农业、建筑等人手短缺行业的劳动力充分运用。
2013年3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了《从互联网到机器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2013)》白皮书,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也将使用机器人技术,在这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才有机会将制造业带回美国。”
而真实的前提是: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一方面要培育研发机器人的企业,同时还要培育系统集成企业,这对于提升整个国家的智能制造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