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国际商贸城
1984年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
【中外玩具网讯】1982年,义乌。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的通告》,宣布自1982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设址湖清门,面积4252平方米,设摊位300多个,从此义乌开启了30年的市场建城之路。
回望过去的30年,义乌如史诗般演绎了“华夏第一市”的传奇,三十而立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再次梳理义乌成长的路径,以全新的视角观瞻和剖析,以锐意的笔触还原和追问,以理性的逻辑逼近事实真相。
激荡前行三十年
义乌重新定义了“市场”
当全国各地陆续兴办乡镇企业时,信息相对闭塞、被迫改变现状的义乌农民通过马路市场摆摊的方式寻求生存的可能,而这种“弃田归市”的创业潮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汇的暖流区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贸易生存环境。
1982至1992年期间,政策不并宽松,义乌如同夹缝中的蔷薇,顽强生存。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提出:允许转包责任田、允许带几个学徒、允许议价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四个允许”的政策大大解放了长期禁锢的人们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市场的发展。政策落地,引发全市共鸣,此后便开始了迅猛膨胀的市场建设态势,到了1992年,篁园路小商品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小商品城(行情 股吧 资金流)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交易区增至13个。
不少义乌本地官员和经商人士回忆起30年前的决定如数家珍,而谢高华顶着掉乌纱帽的风险,为“义乌市场”成功“接生”,也传为佳话。
这一年,义乌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称号,较之10年前创立时的300个摊位,规模上增长了76倍。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义乌再一次站立在改革的最前沿,迈开了脚步、敞开了胆子,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向另一个跨越式的十年冲刺。
1992—2002年,这十年,三件标志性大事让义乌确立了在国内专业市场领跑的地位。1995年,小商品博览会在篁园市场启幕,让世界了解了义乌;宾王市场和国际商贸城的相继建成使用,开创了“划行入市”的管理新体制,义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全面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的高速推进轨道;直至2002年5月9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415),资本市场的大门徐徐打开,义乌传奇渗透到资本领域。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继国家设立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的又一个综合改革试点,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同年6月,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在义乌城西街道奠基,总规划面积为12.85平方公里,建设周期10年。这三十年的历程,义乌以实际成绩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上注解了市场的概念,同时,也完成了从浙江中部的贫困县到GDP全国县级市排名第十二的经济腾跃。
政策推力成经济新引擎
“义乌试点”释放强劲活力
1984年底,义乌被省委列为次年2月召开的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典型发言单位,在如期召开的会议上,义乌县委以《兴商建县、振兴义乌》为题作了典型发言,义乌“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正式确立下来。此后20多年,义乌始终坚持这个战略不动摇,又提出了“以商促工”、“以商强农”、“以商兴城”、“以商富民”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丰富和发展了“兴商建市”战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推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义乌市人民政府顾问陆立军说,“义乌模式”一直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虽然是民间自发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则发挥了决定作用。“义乌模式”背后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牢牢掌握着市场资源,最终形成“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
2002年8月17日,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义乌等17个县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将313项原本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权限下放给义乌等20个县市,进一步推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6年11月14日,省委、省政府选择义乌市作为试点,实行新一轮强县扩权,进一步扩大义乌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义乌市与设区的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活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义乌市场30年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是为义乌争取和设计了符合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规律的政策。在一系列政策的孵化下,义乌努力尝试从市场向工业的转型。
新光饰品、真爱毛毯、华鸿相框等一大批当地企业在义乌“政策红利”的滋润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出强大的发展张力 ,义乌拥有占全国产量70%的饰品,占全国产品50%的拉链,占全国产量50%的胶带,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还有国内最大的清洁球、织带、毛毯、相框等企业。新光集团创始人周晓光在《女人就是要发光》一书中分析到,“小商品、大产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因此由一个纯粹的中介市场变成了产地市场。
在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朗和国际贸易并不乐观的2012年,也就是在“义乌试点”的次年,一揽子涉及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政策相继发力,并产生了积极影响。据杭州海关统计,2012年1-10月义乌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6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长95.9%,增速远超全省平均水平。